去年秋天应林超源、林柏立、林显惠先生的邀请,曾过访新会,拜访各个村子的宗亲。此行最深刻的,莫过于最后一站到江门丹灶乡塘边里偶遇的那座恢弘的祠堂。 我虽不是读古建筑专业出身,但平时有关注岭南的古建筑,特别是岭南传统祠堂建筑却是着意收集资料,作一些有意思的对比,因而对这一类建筑就有一点粗略的了解。因此,当我们一行来到中心里路口,还在车上的时候,一眼便被那座祠堂的气势给吸引。 这座便是“德循林公祠”。
从背面看到的德循林公祠
据有关人员说,这座祠堂是一位印尼华侨叫林子超的,在东南亚经营生意,家道丰实,人到中年,木本之思油然而生,便回到故乡中心里,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建起这座宏伟的祠堂。林子超为其父建的祠堂,虽然是一座私伙太公祠,但其气派却和常见的家祠很不一样。祠堂两进,门开三间,两边各有衬祠,中有两条青云巷连接。单是站在它首座门前,就看得出他的磅礴的气势,非财力雄厚的人不能为之。
德循林公祠正面观
祠堂装饰简雅,中西合璧。最有特色的是花脊。和以往常见的五彩花脊不同,这里的花脊却是紫色的。紫色琉璃瓦本是封建时代皇家陵园专用色,民间弗敢用,用了可是要杀头的。而在民国,这一套当然行不通了,林子超当年建造其父亲的祠堂时,更多的想到怎样建得美轮美奂,而用到紫色琉璃瓦,很容易使人想到也是用到紫色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南京中山陵。紫色的建筑,整体气韵宏大,端庄肃穆。不知他有没有以此作为参考过。这批花脊整体保存尚好,但有几个夔纹压脚花脊可能由于年久松动,已倒在山墙上。
倒在山墙上的花脊
这套民国初年的花脊,能保存到今天亦是非常难得的了,搞不好还可能是佛山名窑的作品,那样历史价值就更大了。而经历文革等风风雨雨之后还能留存世上,不能不让人感到惊奇。
“德循林公祠”几个字是请当时名家所题,字大逾斗。上面的金水漆至今还在闪闪发亮。至于首座外墙却保护不周,两头山墙樨头的精美砖雕已经被盗去,留下刺眼的石灰浆痕。而榕树、苇草等长到了屋顶,青云巷、天井内也是杂树丛生,让人看了不禁怅然。如果再不采取措施,雨水、杂树的侵蚀,主体墙很快就会倒塌掉。祠堂内的满洲窗玻璃有些还有遗存,但更多的已经被破坏。 祠内有精美的灰批,中西合璧,这个一点也不比开平碉楼里装饰的历史意义差。可以看到,后座靠近路边,一间工厂直接将变压器安装在祠堂建筑墙体上,不知什么时候生起的大火也将墙体熏得漆黑,所幸没有造成火灾。
据悉,祠堂曾做过学校,后来学校搬出之后,人烟渐少,无人打理,而建筑的门窗、装饰等陆续被无意识的破坏或被小偷盗卖。林子超的后人前几年曾回来过,并拍了祠堂现状的照片便返回印尼。而祠堂保护不周,可能使华侨家属感到不悦。江门作为全国重要的侨乡,最近也在大力打造侨都品牌,也建起了五邑华人广场,但这些华侨所遗留下来的物产、文物反而给不到足够的重视,这是相关部门应该引起反思的。 现在正值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相信在调查到的文物中,有关华侨文化遗产的数目在数不少。个人觉得,相关部门,即侨办和文物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做好这项工作,不但是德循林公祠,而是这类的华侨的文物遗产都应做好登记、立牌保护措施。 希望江门市有关部门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将这座祠堂保护好,不但是出于对文物的保护,而且这也将是使海外华侨感受到祖国关怀的一个重要体现。
感谢林超源先生提供照片资料。 林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