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星 按:廉江市安埔镇高墩林氏现溯寻祖源,最近在新会九牧林氏文化源流协会的协助下,找到宋末从睦洲迁居阳江的北惯林氏族谱中找到有关于高墩林氏始祖廷茂公的一些线索,笔者尝试对此进行探索考证,遂有此文。
注:本文世数计算时,按现在各地通行的家谱考证平均数值为30年一世,今在本文中折中为25年为一世。所推证出的人物所在时间只是大概范围,并非能准确考证到某一年。阅者希鉴。
阳江北惯林氏族谱中的廷茂公记载
安铺高墩林氏族谱有关廷茂公的记载
一.关于廷茂公生活年代和高墩开基年代 按志强宗叔所提供资料,高墩自廷茂公开基至今凡十八代,距今450年【25*18】。那么推算回去,廷茂公出生的年代应该是1565年,即是明嘉靖四十四年。【廷茂公出生年不等同于高墩开基年代,这两个概念需要清晰】 算上廷茂公自新会等地辗转迁来廉江安铺定居的时间,约是在他壮年以后的事,那么,开基高墩,则是40年后的事情,即1605年,是在明万历三十三年。再放宽点,前后各延50年,那么,廷茂公生活的年代是明嘉靖末年到清顺治末、康熙初年,则高墩创村时间也必定在此范围内,而且只能靠后,不能超越此前。 阳江北惯《林氏族谱》记载,廷茂公是北惯十四世祖。那他生活的年代在什么时候? 1.据阳江北惯《林氏族谱》康熙三十年【1691】序,落款为十七世孙斌兴。以林斌兴作序时为40岁【中年】推算,则其出生年为1651。即是顺治八年。上推到其十四世祖,减去75年【25*3】,是1576年即是明万历四年。 2.又据北惯《林氏族谱》另一篇序文,落款为“道光十六年【1836】,十八世孙有源”。以林有源作序时为40岁【中年】推算,则其出生年为1796年,是清嘉庆元年。上推至其十四世祖,减去100年【25*4】,是1696年,即是康熙三十五年。 由上可以看出,虽然辈分同是十四世,却相差120年。这是由于长房长孙与幼房幼孙历代相积累,年龄、世次差距不断拉大的结果。就像 同一个父亲所生的两兄弟,长房夫人与最迟娶的侧室所生,长兄与幼弟,可能相差几十年。两三代积累下来,差距就很大了,这个道理不难明白。 时间早晚就要看廷茂公是其长房长孙还是幼房幼孙。长则早,幼则迟。【北惯谱记载的廷茂公是长房第一支,贞干公幼子,属于长房中的幼子】 由上面推算可以看出,高墩、北惯两地族谱所记载的廷茂公生活年代是大致相同,都在明清之际【明万历到清康熙】,年代是可以对得上的。
二.“妣黄氏”和“妣伍氏”的疑惑
现在的问题是,高墩族谱所记载“廷茂公 妣伍氏”与阳江谱“廷茂 妣黄氏”的最大分歧,就是妣的姓氏不同。 按现在的人来理解,尽管名字一样,但夫人姓氏不同,就可以确定这不是同一个人。 这是一个解读版本。 但是,古代的人【直到民国】除了原配正室叫做“妻”。还有侧室【如夫人】、妾等,而且,正室妻子去世,还可以再娶一位作为妻子。这就是所谓三妻四妾。 所以,如果先撇开上面一个解读版本,我们用古代人的历史背景来推理,则:廷茂公可能不止一个妻子,可能是先后娶了两房妻子【即正室妻子去世,还可以再娶一位作为妻子】,或者是有正室,还有侧室。那么,阳江谱和高墩谱的廷茂公妣氏不同的情况就很容易理解了。 阳江谱记载的“黄氏”,可能是廷茂公迁来安铺前的妻子,原配由于某些原因没来【或者早逝】。 来到高墩开业,才又娶伍氏为妻。而且因为黄氏没生有孩子,作为开基高墩的由伍氏夫人所生的子孙可能没听祖辈讲过这件事,就没有记下廷茂公的原配黄氏,而是记载伍氏了。 又据高墩传说:廷茂公以货郎客商的身份,携带儿子迁来安铺,那么,其妻子可能并没一同前来。而且,高墩现存族谱为近代所记,后世子孙真的确定廷茂公妻子是伍氏吗?【现在无存伍氏墓,并无坟墓可祭扫】 又推测:当年廷茂跋山涉水,辛辛苦苦的迁来安铺,或是另有隐情。 笔者查过明清两代的《新会县志》、《阳江志》,里边的大事记中记载:明清之际,新会、包括今天的鹤山、台山、开平,阳江、阳春等地,多次出现由于年荒、政治腐败而出现农民暴动和农民起义。这样,居住在这一带的百姓为了逃难,多往下四府迁徙【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所以,今天廉江一带为什么很多村子都是自称开基于明末清初,就是因为在这个时期的大移民而来的。 而廷茂公很可能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迁到安铺定居高墩的。 那么,黄氏可能在离乱中失散或是留居故里,又没有子孙,那么北惯的侄孙在多年之后也只能记载“廷茂妣黄氏”了,廷茂远迁廉江,哪还打听得到他的消息?也更不可能知道他另外娶的“伍氏”夫人了。
三.廷茂公自阳江迁安铺的可能性
阳江北惯谱的26页廷茂公资料是这样记载的: “贞干 ,妣郑氏,生廷彩【妣朱氏】、廷璧【妣谭氏】、廷茂【妣黄氏】; 廷彩生奋兴,奋兴生楙秩,名阿赫。至此宗支绝了” 这就说明,廷彩以下三代,到了楙秩就断绝了。而廷璧、廷茂除了记载妣姓氏之外,后代只字未提。这就是其子侄后人修谱的谨慎:不清楚的留白不书。真是断了,就忠实记载【如廷茂的兄长廷彩后代:“楙秩,名阿赫。至此宗支绝了”】。 那么,廷璧、廷茂没记载更多的信息,就是因为留居北惯的侄孙不清楚这两位祖公的后代去向。可以知道,后世侄孙修谱时,廷璧、廷茂已经不在北惯了。是外出不归,遇到不测,失踪了?还是避开时乱,不归故里,迁居外地了?可能是当时没有确切的信息,为了避免记载错误而给后人引起误导,干脆不写。否则修谱者会像廷茂公的长兄廷彩一样清晰注明情况。只有这两种情况能解释了,反正此二公一定不在北惯。 这就是廷茂公外迁的可能性,而且机率是不小的。
四.廷茂是在新会迁来还是阳江迁来?
至于有人说“高墩族谱记载廷茂公是生于新会,那北惯族谱是阳江的,对不上。” 其实仔细一想也可以理解:北惯始祖林于贤,是在新会睦洲迁往阳江的,而他祖上是在新会居住了几代之久。就像廉江某些姓氏一样,给别人提起自己是哪里迁来的,就会说:我祖上是福建莆田迁来的。其实他中间忽略了很多地点,他祖先直接自莆田迁来廉江的可能性是极小的,实质上中间几代人走走停停,不知道逗留过多少地方。莆田只是迁徙的起点,廉江是迁徙的终点。往往很多人只记住起点和终点,把迁徙过程的地点忽略了。这个现象也可以放到廷茂公这里来解释。 以上是对于廷茂公年代、妣等等可能性的推证,各种提出的疑惑这里都可以做出解释。但可惜两地族谱皆无更清晰详细的记载,只凭一个名字,现在还难让人完全信服。高墩谱记载“廷茂公生于新会迁居石城”,那么,廷茂公真的是在新会出生吗,还是后人追忆所说?真的是在新会出生,那北惯廷茂就不是高墩的廷茂了。
而从北惯谱来看,上面推测还是隔着一层薄薄的谜纱,还少一个佐证。一旦有多一个证据出现,这个推证就最终成立。
五.目前至少可以肯定:高墩林氏是九牧林氏后裔
高墩谱记载“廷茂生于新会迁居石城”。那么,到目前有一点已经可以肯定:高墩林氏是新会九牧林氏分派的后裔,这个的确无误。 新会林氏无一例外都是九牧林氏长房苇公、六房蕴公、九房既公分派的。高墩祖源是新会九牧林三房的哪一房?可以继续深入挖掘新会以及新会分派出去的宗族族谱资料,相信会有更清晰的线索出现。
六.建议:高墩林氏应尽快启动重修族谱工程 纵使现在还不能最终确定北惯族谱记载的就是高墩的廷茂公,高墩族众可以成立修谱委员会,组织干部、老师、族老等人员,先行整理廷茂公以下的世系。廷茂以上至九牧公一段,可以写明原因,将此次寻根的来龙去脉写入谱中让子孙知道。先整理廷茂以下的世系,以后待时机成熟,就只是接上廷茂以上到九牧的世系而已。 否则,现在不整理廷茂到现代的世系,宗支衍派越来越繁,世系必将越来越散乱,特别是清末到近代一段,趁知情族老还在世,应当赶快展开抢救性整理。再不整理就永远失记,高墩林氏历史将会出现断链,那样必定使廷茂列祖于泉下叹息、后世子孙埋怨,也将是高墩一族的遗憾。 现在解不了的问题,可以留到后辈去解决,这也不失为一个稳妥的办法。
笔者受志强、木广等几位宗叔的信任,受托协查高墩林氏祖源,深感任务重大,现写下这篇文字以供各位宗亲参考。在下才疏学浅,写得不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敬请海涵。
鸣谢:新会九牧林氏文化研究协会资料室、林建明先生、林超源先生林柏立先生提供珍贵族谱资料、线索。
笔者【新会九牧长房迁廉江江边村侄孙】 于广州美术学院鉴泉精舍 2010.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