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举时代,广州是举行广东乡试的地方。清代,在贡院【今中山图书馆,在文德路】的附近,即现在的大小马站周围遍布了广东各姓的书院。这些书院既是省内各县一姓合族在省会建造的家塾,以供其姓氏的读书子弟在省城准备考取举人的读书场所;又是其姓氏一省的合族宗祠;更是其姓宗亲在省会办事,诉讼等等的联系地点和临时住宿地点。羊城著名的有丘氏书室【即康有为万木草堂的前身】,陈氏书院【陈家祠】。 我林氏在羊城也有这类的书院,名曰双桂书院,此即为清代广东林氏公建大宗祠。双桂书院的历史比万木草堂、陈家祠都要早,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广州老城内担杆巷,地址在今天的越秀区德政中路。 书院由阳春文明房林闻誉、东莞林蒲封等先贤发起创建,至清道光十九年由新会棠坑林丹年、新会沙岗林觐光、东莞茶山林桂芳、南海上林林炳国、镇平蓝坊林植勋、罗坑林道直、棠坑林杨松、上林林瑞光、沙岗林立颖、棠坑林捷华诸公重修。 担杆巷,今天很多广州人都不认识了。此巷附近有番禺书院,亦即现在农讲所。过去每逢乡试,从省内四面八方赶来考取举人的秀才熙熙攘攘,挑着担子先安顿在担杆巷。因为人太多了,单用来挑书箱行李的扁担杆就排满了这条巷,这就是担杆巷的来由。现在这一带已经是普通居民区了。之前,笔者赶到中山图书馆抄好资料之后,便赶往大小马站探寻。兜兜转转,最后走进了流水井的庐江书院。 向工作人员打听起双桂书院来,这下惊动了庐江书院的馆长钟先生,他既是书法家又是摄影爱好者,他对我说,双桂书院应该在今天的德政中路那边,80年代时,他的一个书法好友邀请他去那看过双桂书院的门额。那块麻石【广州人称花岗岩为麻石】雕成的门额是他见过的最大的,大概有5米长;而且“双桂书院”四字也是他见过的最大的且写得最好的祠堂门额,足有1米见方,比庐江书院的字好看得多。从一块门额就可以看出当年双桂书院占地有多大,建筑有多雄伟华美。我听了不断点头,因为我刚刚在图书馆看了志略,里头记载的购地契约有20多篇,还有书院的平面图,真的很大,旁边还有林氏祖祠,即双桂东斋吧。和钟先生聊了一会,便想前往一探,但是天色已经暗下来了,我还有事,不得不打消了计划。不知现在还有书院的遗迹否?待改日再访了。 穿过里仁巷,便是担干巷。 一路询问双桂书院,都没几个人认识,后来,一位买菜回来的阿姨迎面而过,听我在询问保安,便接过话头,说:喏,双桂书院就在这,担干巷8到10号这几栋楼,就是双桂书院的范围。听话音,她对双桂书院甚熟悉,对于当年为什么拆掉双桂书院,阿姨对我像有戒备,并不愿多讲,只是说双桂书院是广东林氏合族修的大宗祠等等。 我围着这几栋楼转了一圈,双桂书院的旧址上,一共起了4栋楼房,长65步,约52米,宽40步,约32米,她的占地面积约为3000多平方米,在清代这里就属于老城区了,那时能购下3000多平方城里的土地,用来建这么大座的书院,在雍正年间已经属于很难得的事了【陈家祠祠址,在西门口外,光绪年间还是城外,周围是农田,所以,购地容易且地价极低,故此比我林氏双桂书院占地大得多,而陈家祠听说就建在几张大鱼塘上,我双桂书院,是购买民居住址而建】。 听说现在这几栋楼上还有林氏子孙居住,我估计那阿姨就是林氏子孙的家属。我想找些书院的遗迹,但很失望,没有什么发现,最后,只有在街口保安亭拍到一个石柱础,听说,那就是书院的遗物。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笔者陆陆续续打听到了这座雄伟的林氏大宗祠最后的命运: “双桂书院“是广州四大书院之一,在89年俢建街道时被拆除,当时无任何组织和个人出面交渉阻止,逐使这一林氏古文化建築被毀,甚为可惜。据《双桂书院志略》内容显示有:双桂书院建築平面图丶谱序丶碑序丶原序丶条例丶聖渝广訓丶林氏先祖及入粤林氏先祖神主丶历朝名宦丶历科进士,历科举人丶春秋二祭條章丶契卷丶附録。神主分正龕正中層,正龕層、东龕層、西龕層、后座,所有入粤林氏先祖基本都能找到。 访问原“双桂书院“管理人员说,原神主下还有一合龕,装载神主 的资料,拆除时全部神主牌位和合龕堆在一起成山,隨后燒毀,神主牌位下的合龕中资料也就毁了,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亊。 书院拆掉后,现在已经在原址建了商品楼。双桂书院的门额石刻现今移往他处,保存在广州黄埔南海神庙碑林里,有机会的话,宗亲们可以前往观摩凭吊 双桂书院建成后,清光绪九年【1883年】由番禺林忠孝堂撰修并刻印有《双桂书院志略》四卷,《双桂东斋志略》一卷。两书分记书院【宗祠】章程,林氏历代先贤,科宦,及广东【含今海南省】各县林氏各支派【房】先人,闻人之神主牌位和创建过程中的历年购地契券并经营开支等情况,现藏于广东中山图书馆。
图文:林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