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族谱中载的一梅公像
今天一梅公祠的一梅公像
林一梅,字和羡,号生万,谥号文惠,明邑廪生,石城县【今廉江市】长山人【注,见本文末】。系新会址山林分派石城的裔孙。 公博学多才,机谋权变,文武皆能。靖乱安民,乐以善事,众生戴德。素读书于私塾,青年时由院试中廪生。 他曾经为长山圩关帝庙撰写碑文,文中有云;‘建一庙宇,塑一赤面者,坐镇其间,俾采色之乱民,不敢仰窥。’可见,公于青年时期,不但文笔锋锐,而且有靖乱安民之志。而其尚武精神,远近闻名。 明崇祯七年,时朝代变更,石城流寇蜂起,长山有崔氏【即崔文澜】作乱,杀人逐官,而且“有司不能禁”。监察使乃委檄于一梅。一梅公“召集乡勇,用忠义勉激乡人,月余而匪憨悉已授首”,一举将崔乱平息,实现了其靖乱安民的愿望。 十年后,【即明朝末年】,潜藏于石,化,陆,博,【石城,化州,陆川,博白】之边界间,居青山深峪,崖岩洞穴之地的盗贼流寇,到处烧杀抢掠,祸害乡民。城乡被扰,地方动乱,民不聊生。公以“平南王”的榜示,在县内招募壮丁,组成自卫武装,捍御流寇,追剿匪盗,将其一举全歼。使得石城,化州,陆川,博白四县边境人民安居乐业。群众感恩戴德,故当时有十姓居民合资建生祠于长山圩,刻其像祠之,以表敬慕。【今生祠已毁,而木雕身像还在,由其派下子孙保存。该木雕身像,是廉江目前仅见的当地历史人物塑像,是湛江地区已知的年代最远的{顺治年间}当地历史人物雕像,为当地珍贵的文物之一。廉江市博物馆有其身像照片资料】。 至清顺治七年,翰林院编修朱议 慕名专程驱车拜访一梅。朱见其谈吐不凡,心许其为英雄豪杰。因而有举荐为官之意,但一梅不愿出仕异族。嗣后,朱议再次造访时,只见其祠不见其人,因而受当地父老之请,为作序并题联:
才堪治乱,无怪当年述汤武; 学到知机,何妨后世笑桓文。 朱议 将林一梅的功绩与当年的商汤、周武王、齐桓公、汉文帝相比,给予了林一梅很高的评价。 之后,道光年间,吴川进士林家桂注2谒祠时亦有题云:
此地有山皆保障; 将军好武亦能文。 清同治二年,石城知县,蜀东傲翊臣题《明季林生万先生节略》云:“信宜毛逆窜扰县东,南北各乡,远近之民,男妇老弱避贼入城,”幸而经苦战败退。后来于两天太平店【今天鹤地水库东边的太平】血战,以千人败盈万之众。公靖乱安民,众生戴德,傲翊臣知县“感公之精灵能庇桑梓而殄寇乱也,协于御患捍灾,则祀之义”。用木主于宾兴公所之次,木主刻字:“明靖乱保境林生万先生神位。
注1:长山,俗称长山圩,是我林氏先民所创立,今天为廉江市西北部的一个大镇,始建于明朝后期,是该市古镇之一。长山圩的来历,与林一梅有密切关联。原来,长山圩原址在龙门坡【距今圩之西一公里左右】,明朝时,国师江任泉先生曾叮嘱林一梅说,只有迁移圩场才能使地方发达。后来决定移旧圩于今址,取名长山。意为纪念当年林氏受姓始祖林坚公的出生地长林山,又含长治久安之意。而实际上,此圩四周环山,逶迤绵长,“长山”之名甚为贴切。此圩名虽历经朝代更迭,却一直沿用至今,是粤西乃至广东少见的以林氏典故命名的圩镇之一。
注2:林家桂,又名联桂,字辛山,吴川塘缀田头屋村人,为清道光丙戍科进士,著有《见星庐诗稿》为九牧九房既公之后,属于新会沙冈林氏分派之一
长山关帝庙碑记
长山圩有座关帝庙,明崇祯年间,林一梅公为该庙写了一通碑记。碑文如下: 或有问于阳明先生曰:良知为何物?黑耶?白耶?先生徐应之曰:非黑非白,其色赤也。此虽接引愚者之言,而妙理无所不备。凡人亦有愧悔,即征于色,赦赦然而不自觉者,此可知其良心发现。而萌然有动于中;若而人也,犹有所惧而不敢冒然妄然,止之。君父之论,时为利欲所蔽,或徐徐庶几耳!我石习乱之风,见富思夺,见爵思伐;始为之,惟恐法之绳,其后也,对君子似有忸怩;厥后王法不行,矫虔夺攘。不特绿林见之为下流,青矜于如罗鬼者嚣然乘与,令健足弈之而来,方且矜诩德色,思有所获而不胜其欣幸者,抑何冒味无知以至此也?!时我乡人恶其贪而残也,顾安有得愧悔之色见之于面哉?!汉末黄巾乱起,刘先主倡义,得一壮缪侯,无论刚毅忠节,百世而下,令人仰止。即其面色亦有异焉者,义风烈烈纯乎其为赤也!盖以良知常存,于君臣之义似有欿然而不能相与有成也?是以愧悔不离于其心,则赦然不离于其面。何石之为乱也,历三载尚有德色?或曰:刑余之人面如土灰,彼方不自知,倘若有知,则消沮,闭藏,倏修,忽变为赤。日就月将,缉熙光明,万古之下,凛有正气。吾哀石人昏昏黑黑,征之以色有死色气焉。为建一庙宇,塑一赤面者,坐镇其间,俾采色之乱民不敢仰窥。而我乡若人恒存良知,见利思义,当对敌时,面尽发赤可也!若曰:义气相感,洋洋如在,是义存乎良知不昧者。 崇祯乙酉岁次孟冬月廿一日识。
清顺治九年【1652年】,翰林院编修朱议 作长山一梅公生祠碑文:
长山一梅公生祠碑记 夫所谓英雄豪杰者,为其拨乱安民也。出则功及天下,处则德孚乡里,盖无往而不得行其道焉。然而,惠泽之诞敷于人心,自有不能忘者。庚寅秋,予奉差抵石,石之父老为予言:本邑有林先生者,笃信好古,慷慨仗义人也。石先年有崔氏之乱,有司不能治,而以嘱林公,林公慨然纳之。公用忠义勉激乡人,月余,而匪憨悉已授首。石博之交,青山林谷,巨盗穴处,时出没为民害,公乃计擒而尽歼之。石邑以南,士民戴德有若父母。予闻之,驱车就访,先生扪蚤而谈,当世之务,历历胸有成竹。且叹:“天下无英雄,故令虏马长驱,中原鼎沸••••••”毅然有澄清之志。予心仪之,与之定交而去。越明年壬辰,奉差联合东西且赉行大仆之敕,访于林公。从博邑过石之南乡,止于长山,谒关帝庙,而公之生祠亦于是焕焉。乡之士大夫耆老乃进而谒予,且告林公之忠义。林公之功德,乡里感戴之而不能忘,故为立祠以志感慕。并恳予为之记而石焉。予与林公之交,素知其忠义而慷慨,是今日所谓英雄豪杰也。不但石之人赖之,粤之会那且将赖之;不但石之人祠之,粤之会那且将慕而祠之!是今日予靳一言以为之记。 顺治九年岁次壬辰仲秋感而记
清同治二年【1864年】,石城知县,蜀东傲翊臣作《明季林生万先生节略》云:
明季林生万先生节略 公讳一梅,号生万,邑廪生,长山人。《县志》及父老传闻:崇祯年间,土贼崔文澜纠党围城,入戕乡宦龙大维家多人,官不能讨。监司刑檄公剿平之。乃部勘乡民,申明约束,化石陆博百里间咸安堵无寇警,倚公为长城。众德之,建生祠于长山圩,大史朱议 记其实,称为英雄豪杰,刻石存祠宇。予同治元年【1862】秋莅石,因事至其地,入祠瞻仰,状貌端伟,印堂中一红子如绀珠,前朝衣冠。读所撰关帝庙碑,可想见其为人。以未得观其家传与著作为憾。初,信宜毛逆窜扰县东,南北各乡,远近之民,男女老弱避贼入城如织。获贼讯,知化州散勇目彭兆标等乘机为逆,潜伏其党,克日袭城。初九日,予方鞠城,闻有兵丁某妻出城迎其戚,忽昏跌,知有人凭之言者。入叩,则曰:“不与尔言,俟文武官来之告之”。城守曾把总国贤往,乃言曰:“吾乃林某也,贼炽且多,吾来救合邑生灵,已请于关圣,东岳诸大神及城隍,南天宫护佑,幸文武官办理甚善,可保无虞。唯贼党有获即杀”连次语之。复驾与巡视久之,至某试馆门,曰:“逃矣!”俄然醒。有识者询之,惭甚,曾为予详述颠末云:“其操长山音,不唯不能言,且不能晓”。予因虔祷,衙斋馨香祝之连日。弋获首从要贼十六名,有快马逃去中途而卧者,有乘马逃去而复返者,掩捕神速,一讯伏法。及十六,十七两日太平店血战,以千人败毛逆盈万之众,往往有出人意外,如鉊子尽而得。予感公之精灵能庇桑梓而殄寇乱也,协于御患捍灾,则祀之义。用木主于宾兴公所之次。所谓有文事必有武备,岂仅乡先生设而祭于社之说欤! 木主刻字:“明靖乱保境林生万先生神位”。 同治二年孟秋知石城县事,蜀东傲翊臣拜题。 |